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民盟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聚焦两会】强化产业的链内合作、链际交流 提升我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陈坚磊代表民盟温州市委会作大会发言
来源:温州民盟 作者: 日期:2023-02-10 13:20:00

  2月9日上午,在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陈坚磊委员代表民盟温州市委会作大会交流发言。

  强化产业的链内合作、链际交流 提升我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通过强化各产业链的内部合作、相互交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对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提升产业链韧性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去年,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十个一”机制,市级各链长、副链长带头谋划产业政策、制定年度方案、遴选头部链主、推动项目落地,两大万亿产业集群培育在示范引领、协同创新、增资扩产、市场拓展、要素保障等方面取得了172项阶段性成果,但我市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领军企业不强大,“链主”型企业带动性不强。目前我市虽已锁定数字经济、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5大战新产业,但统计口径过于宽泛,没有聚焦细分领域。全市在册市场主体125万户,其中工业企业14.35万家,规上企业仅7700多家,规上企业户均产值约0.8亿元,远低于杭州和宁波的水平。在智能制造领域,目前能够自主建设未来工厂的只有正泰、瑞浦等寥寥几家,多数企业尚未发挥“链主”型企业和标杆性项目聚合带动作用。

  二是产业规划缺乏连贯性,主导产业不集聚。我市相关产业规划缺乏连贯性,且向上衔接不顺畅,省级产业规划中未能体现温州元素,难以争取资源要素和奖励。主导产业不集聚,除电气在乐清高度集聚外,其余分布较散,核心区整体占比普遍不超过40%,一些地区列入培育的产业链多达7-8条,不利于主导产业快速做大做强。

  三是配套产业不齐全,生产要素表现乏力。我市传统支柱产业仍以轻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低,与五大传统制造业配套的模具、电镀、锻铸造等基础配套产业仍处于相对低端且产能不足。配套产业相比主导产业,其单位产出和税收相对偏低。特别是在当前“双碳”的大环境下,受总量控制和土地资源要素限制,几乎没有高端配套产业落户温州。

  为此建议:

  一、聚焦合理布局,实施“创链”工程

  深入实施链长制“十个一”机制,发挥“链长”“链主”聚合带动效应,支持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和领航企业做大做强,每条产业链重点选育1-2家头部企业,属地政府在技改、土地、人才、创新、融资等资源要素保障上实施个性化扶持政策。发改、经信、科技等部门应积极向上对接,把相关战新产业发展切实融入全国全省发展大框架。建立产业规划落实追踪制度,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培育品牌链,全力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形式的母子品牌,形成“梯级培育、分类发展、递次推进”的品牌发展势头。

  二、聚焦交流合作,实施“壮链”工程

  出台相关惠企政策,鼓励链内、链际企业之间实行技术创新交流和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主体开展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科学化研究。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引导发动企业研发创新,推进短板攻关和生态培育。探索激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链、强链、补链的市场机制。以重点产业链为主线,稳定供应链、配置要素链、培育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强化关键环节、领域、产品的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战新企业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化。提升项目推进速度,加快形成“引来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良好发展格局。

  三、聚焦资源统筹,实施“护链”工程

  市资规局要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修编为契机,大力拓展工业用地供地,逐步缩小与工业大市之间的空间规模差距,确保全年工业供地超10000亩。建立温州产业链会员线上资源库,给链内优势企业快速便捷的展示交流平台。加快打造统一的产业链线上模板,切实帮助企业增强供需交流。深化两大万亿产业百场对接,重点突出产业链整零对接和产销对接。鼓励和扶持本土企业扎根温州、深耕温州,紧盯“卡脖子”薄弱环节,逐步疏通“卡点”“堵点”,形成循环经济,大幅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快构建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