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民盟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关于我市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几点建议
来源:温州民盟 日期:2017-05-03 18:59:19

潘凤钗委员代表盟市委在温州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的发言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以2015年为例,粮食总产与上年持平、经济作物平均比上年增长8.6%、肉类总量比上年增长1.8%、水产总量比上年增长5.1%,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挑战,农业供给侧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供需结构失衡。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实际增长7.6%。但居民收支增长中埠外商品的消费支出增幅在不断上升,主要原因是我市埠内部分农产品多而不优,低端和无效农产品供给充裕。而高端和功能型农产品供给不足,需求外溢明显。日本的做法值得借鉴:人大郑风田教授在日本调查时发现,在日本亩产600斤以下的大米用于食用,超过600斤的做饲料喂食牲畜,日本的大米在我国高价售卖却仍受欢迎。

  二是产销衔接失衡。滞销卖难频发,“最后一公里”衔接不畅,农产品领域“谷贱伤农、菜贱伤民”现象时有发生,如2015年瑞安、苍南等地大面积出现番茄滞销,仅苍南县西红柿种植户亏损就上亿元;2016年底开始,乐清等5个县市区遭遇花菜严重滞销,不少农户只能痛惜的让花菜烂在田里以减少损失;但与此相反,蔬菜购价却仍居高不下。这种两头不得利的“病态”市场现象,与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小农生产意识下的盲目跟风有很大关系。

  三是要素配置失衡。我市农业生产主要靠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要素的投入,而依托农户素质提升、生产技术改进等现代要素的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过快,在面对埠外农产品价格倒挂压迫下,农业生产效益不足,而这反过来又加剧了要素的配置失衡。此外,我市农村优质劳动力外移加快,农业劳动力季节性、结构性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同时,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土地流转短期性等也影响了要素配置结构的优化。

  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抓制度创新,激活农业发展要素资源

  从体制机制创新视角推进我市土地三权确权工作,形成长期稳定流转,确保土地得以充分利用、避免流转短期性致使农业要素投入不足,为农业集约规模经营和留住“城归返乡”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保障。加快建立配套的抵押担保登记办法和抵押担保资产处置机制,着力解决经营主体贷款难、贷款贵问题;鼓励和引导农户发展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代耕代收、联耕联种等生产方式优化土地要素配置效率,提升经济效益。同时,加快推进并落实农业保险发展,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解决农民调整生产的后顾之忧。

  二、抓农业规划,落实农业增产长效机制

  在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的基础上,强化农业生产规划,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副则副、宜渔则渔,保障各类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和智慧农业的发展力度。温州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和智慧农业的发展要力争在全省居于先进行列。建议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分步建设温州市农业大数据和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为我市下一步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推进农技农艺结合;健全农业投入长效机制,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三、抓主体培育,改造提升生产主体能力

  城归返乡大学生等新型职业农民将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力军,建议把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纳入我市十三五规划,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技术与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开展对土地流转集中的农民试点实行培训持证许可制度,以试点降风险,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吸引高素质的新农人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加快盘剥各类“僵尸型”生产经营主体,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支持农业服务主体发展,鼓励各类经营主体走合作与联合之路,提高农业生产竞争力。

  四、抓绿色生产,提高区域农产品附加值

  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在各地“菜篮子”工程基地、园艺作物标准园,推进标准化生产,制定农药残留、重金属等等污染物限量安全标准及其检测方法,推广生态栽培技术,采取物理/生物防控病虫害措施,加大有机肥对化学农药的替代。构建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健全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和质量追溯制度,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品牌建设,形成一般、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分类生产。

  五、抓农业转型,加快农业生产产业融合

  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鼓励农户因地、因业制宜探索多种产业融合方式,实现产业的聚集、要素的集中。落实“农业+”发展理念,构建“农业+项目”、“农业+工业”、“农业+旅游”等生产经营模式,发挥农业的独特优势,高质量培育休闲农业和特色小镇。围绕消费需求进行生产供给,让农业生产者成为市场经营主体,充分挖掘农业产业价值,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