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民盟   ->   盟员风采
行走于“社会”
来源: 日期:2013-12-09 10:49:05

  

        她,惊才风逸,雅人深致;

  她,博学敏思,观静察动。

  她是一名高校教授,又是一位蝉联三届的温州市政协委员;她不仅怀有一颗拳拳教育心,还有一颗殷殷政协情,她始终为委员的职责而凌云健笔,不断追索。

  她,就是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丁丽燕教授。轻声慢语,温婉知性,举手投足间透出浓浓的书卷气,极像那种长年躲在象牙塔里做学问的书生;与她深入交谈十分钟后,你又会发现,她思维活跃,很能针砭时弊,建言献策,对所处的时代和转型期的社会问题颇多独到的见解。

  这,就是丁丽燕委员给人的第一印象。

  为“职责”凌云健笔

  丁丽燕曾担任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主任多年,一直致力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化的研究工作。

  她著书立说,笔耕不辍,主编教材多本,并撰写了20多篇学术论文,分别在《社会科学战线》、《学术界》、《当代文坛》等核心期刊上发表。

  她博学敏思,视野开阔,曾应邀参与政府有关重点课题工作,成为一名决策层的“高层智囊”,先后主持完成了“温瑞塘河历史文化研究”、“温州生态文化研究”、“温州城乡社区建设十二五规划”、“温州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绩效第三方评估体系构建与实施”等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

  身为教授,又是政协委员,她一直穿梭于人文科学研究和参政议政之间。良好的专业素养为她的参政议政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她的参政议政提供了质量保障。她在繁忙的教学与科研之余,聚焦温州本土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调研,形成了许许多多有前瞻性的提案,得到政府决策层的重视并采纳,其中8篇调研报告转化为温州市政协大会发言材料,3次在政协大会上代表民盟市委会发言;所撰写的调研报告、政协大会发言稿等,相继获市委书记、市长等领导的批示,并被政府作为“要件”加以研究;一份《关于加快推进温州社区建设的建议》提案,被市政协列为2013重点提案,由任玉明副市长督办;一份《城市化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农村新社区建设的“三位”问题》,作为社情民意信息报省政协,被省政协单篇录用,引起一些媒体的关注。

  她因为参政议政能力,先后2次被评为省级优秀盟员,3次获温州统战部“谏言诤友”奖,4次获民盟市委参政议政积极分子奖,2010年当选为温州市优秀政协委员,2011年被推荐为温州决策咨询委员会研究员,2011年当选为温州市十届政协常委。

  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德国哲人海德格尔有句名言:“让人类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境界。为让温州人在世纪“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丁丽燕

  流淌千年的塘河,呈现一派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丁丽燕与这条河有着不解之缘。丁丽燕任第一届政协委员时,温瑞塘河治理工作刚刚拉开序幕,她以一个研究者的敏锐目光认识到,塘河污染是温州生态环境恶化的集中体现,折射出温州生态危机的严重性。但危机的起因不在生态系统自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缺失。2003年,她在政协大会上作“培育生态文化,推进我市生态城市建设进程”的口头发言,阐述生态文化之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及建设途径。之后,她又潜心阅读了大量的地方文献,实地调查了塘河流域的不少村庄,发现在各类成文不成文的乡规民约、宗教禁忌或民俗风情里,蕴涵着许多生态文化的因子,需要挖掘与传承;而温州人生活方式中也有诸多与生态文明背道而驰的习俗,如“椅子坟情结”等,需要摒弃或转型。于是“我市墓葬改革现状透析与对策建议”、“关于加快发展民间环保组织的建议”、“生态环保教育要与新农村建设同步”等系列提案和发言材料相继经她一番思考下产生。

  人类社会发展的今天,人们总是想方设法促进地方经济高速增长,而淡化了对生态文化的建设意识。许多人与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常常不惜侵犯公共生态环境为代价。“为煮熟自己的一个鸡蛋,不惜烧毁公家的一栋房子”的破坏生态环境现象屡见不鲜,也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如平阳水头制革污染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十大环境违法,瑞安小熔炼大气污染被环保局挂号点名,水资源缺乏,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等现象……使长期研究本土文化和生态文化的丁丽燕教授陷入了忧思。她认为“温州模式必须有新的发展走向”、 “制度的制定与奉行,需要一种良好的文化背景来引导和潜移默化”。带着这些思考与认识,之后,她一发不可收拾,进入一个更深的研究领域。三年后,一部洋洋洒洒15万字的专著——《环境困境与文化审思----生态文明进程中温州地域文化的传承与转型》出版。此书阐述温州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并对其环境困境进行伦理审思,从生态视野审视温州地域文化之于生态环境的正负面效应。既发掘温州传统文化中早已蕴涵的生态情怀,让其与现代生态文明接轨;也透视“椅子坟现象”等反生态民俗对生态平衡的负面影响。此书为“温州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08年获温州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专著二等奖。

  为“现代社会细胞”的培育

  一位社会学家说,“社区是现代社会的细胞,经由社区发展获得社会发展,这是全球对于工业化社会经验教训的总结。”

  丁丽燕对社区建设的关注也已经有很多年头了,说起来这还是与她的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自2005年温职院人文系申办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以来,温州社区建设就没有离开过她的视野。她为温州社会建设进程的滞后而焦急,先后撰写了“关于尽快出台推进温州社会工作相关文件的建议”、“关于尽快开展温州‘社工周’活动的建议”等提案。提案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0年,温州市政府有关社会工作的系列文件出台,2012年,民政局大张旗鼓开展首届“社工周”活动。

  2011年以来,温州市通过“转、并、联”的方式将全市原有的行政村、居委会和社区重新组建为798个新社区,实现了城乡社区全覆盖。但这些社区大多是在政府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下形成的,行政捏合明显,居民参与度和认同感不高。为了深入了解温州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2012年暑假,她冒着高温走访了温州数十个农村新社区示范点,撰写了“温州农村新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现状调查报告”,近万字的调研报告被市社工委以工作简报的方式全文刊发,时任市委书记陈德荣德阅后批示,请市委分管领导牵头,“就调研中所提出的建议抓好推进完善工作”。

  为进一步了解社区建设的情况, 2012年下半年,她带着同事和学生再次遍访温州十一个县(市区),调查了30个城乡社区,两个多月的调研成果最终浓缩在一份“转变职能、提升活力,建设居民满意的新社区”的政协大会发言中。大会发言受到与会委员们的好评,陈金彪市长和时任市委常委、组织部李一飞部长的分别批示和肯定。李一飞部长在批示中说,“发言很有见地,今后新社区建设要多听取专家意见,发挥智囊作用”。此外,一份“关于加快推进温州社区建设的建议”的提案被市政协列为2013重点提案,时任市委书记陈德荣批示道:“所提建议很好,请社工办认真研究,在下半年的相关工作中予以落实。”

  为了“自己脚下的温州”更美好

  2011年春天,丁丽燕在大罗上登山时发现,私建坟墓现象又死灰复燃,青山白化回潮情况非常严重。面对这种情况,她万分焦急,随即带着学生沿“五美景园——罗丰村——龙王水库”这条登山步道进行实地调研,发现这一段不到两公里的山路旁,约有250多个大大小小的坟墓,粗略估算,占地面积约为8000多平方米。从坟墓边的泥土来看,许多都是新近才翻新过的。走在山道上,耳边也不时会传来掘土凿石的声音。走访调查之后,她撰写了一份题为“国家级健身步道旁私建坟墓的现象应及时制止”的提案。提案产生了很好的成效,市民政局专门发文对青山白化回潮现象进行专项治理。

  对生活中的闪光点,丁丽燕也很珍惜。她们学院一位澳大利亚籍教师伊凡·戴维斯,在温州执教两年间,经常利用周末上大罗山捡垃圾,并因此带动了一大批学生。感动之余,丁丽燕觉得应该把这种正能量加以传播。细心的她发现伊凡·戴维斯常捡垃圾的路上有一座无名亭,如果把这个亭子命名为“伊凡亭”,那该多好啊。这个念头一闪,她马上开始行动。这亭子到底是谁所建?命名又需要通过何种程序?经过好一番周折,终于征得了有关方面的同意。目前,她已经准备好伊凡的简介和事迹。她说:“亭子是已经建好的,但外观有点旧,我想带头募捐筹集费用,找人重新设计稍作修葺。希望能通过这种形式,让大家记住伊凡,记住他的环保理念,记住他的志愿者精神。

  丁丽燕心想,“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问题不少,抱怨和抨击是无助于社会的完善。”她很欣赏崔卫平教授的观点:“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丁丽燕教授从自己研究的领域出发,关注温州社会发展,聚焦本土现实问题,努力通过自己独立思考与行动,对所处的社会产生一点点积极的影响……这,就是一位对社会问题忧思入怀的学者,十多年来担任政协委员所践行的原则。在丁丽燕教授身上,我们读到了一位学者对高远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黄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