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民盟   ->   盟员风采
志坚情笃 枯木流芳
来源: 日期:2012-09-03 09:00:08

 

 
 

 “羡君刀笔开生面,枯木变化作神灵。”著名学者南怀瑾曾这样赞誉王笃芳。

  在温州乐清一带,黄杨木雕世家无数,高手如云,而王家木雕则是其中的佼佼者,王笃芳就出身于具有黄杨木雕家族传承的王家。他一生追求黄杨木雕艺术,收获了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等无数荣誉称号。最近有关消息称他今年将被授予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苦心孤诣追求精品

  一天傍晚,记者来到了他创办的王家黄杨木雕研究所。这是一座四层楼高的房子,被两侧茂盛的树木隐约遮挡着,房子的大门也设计得相当端庄秀雅。顺着石阶,推门而入,眼前的景象令人精神一振。大厅里陈设的木雕展品,琳琅满目,且多是气势恢宏的大件作品。最先吸引记者的是《大唐盛事》这件作品,造型别致,富有动感,将盛唐时期宫廷体育活动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再看《飞天伎乐》,三位飞天仙女凌空飞舞,姿态妩媚,一边还拨动着手中的乐器,让人仿佛能听见那一个个跳跃在空中的音符。

  “其实这些还不是我最得意的作品。”王笃芳笑着说,他最擅长的是人物雕刻,尤其是历史人物。果然,研究室二楼的木雕作品更令人赞叹。这里收藏了王笃芳50多件珍爱的作品,很多作品都已经有50年历史了。细看每一个人物,栩栩如生,各具个性。《屈原问天》作品中的屈原,双手藏袖、仰天长叹,加上后披的长发和绝望的眼神,刻画出一位胸怀大志,怀才不遇的政治家、诗人极度痛苦的内心世界。《老子说道》则突破了传统的风格,以人物服饰放纵无序的衣纹处理,将老子的智性表现得恰到好处。

  “我每雕刻一个历史人物都要先研究透他的性格、经历等。我要求自己雕刻的人物必须从表情、动作上就能透露出人物的性格和所处的情境。”王笃芳对自己的作品总是苦心孤诣、精益求精。为了雕刻好《屈原》,他曾经身临湖、湘,感受诗人溺亡汨罗的心境。在雕刻作品《李白》之前,他认真研读了所有能到手的李白作品和有关资料,精心设计了三个方案做成泥稿,寻求各方意见,历时半个多月才雕刻出来。王笃芳的人物作品受到业界的一致好评,很多人称他为工艺美术界的“范曾”。

  出身木雕世家

  王笃芳的父亲是王家黄杨木雕的创始人王凤祚,他是中国近百年来黄杨木雕史上的又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师,大哥王笃纯也是享有盛名的木雕大师,曾长期担任乐清特艺雕刻厂厂长,为发展黄杨木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父兄辈耳濡目染下,王笃芳从小就特别喜欢美术,8岁时真正接触到木雕,并很快爱上了这门艺术。15岁时还在念初中的王笃芳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辍学返乡跟父亲正式学习木雕技艺。王笃芳聪颖好学,又极具天赋,很快就掌握了木雕的技巧,17岁就创作了作品《奏》,该作品有着深刻的思想性和生动逼真的人物神韵,被选送为当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展品。

  1976年,王笃芳得到了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系深造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学院里,他师从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郑可教授,并接受了严格的专业训练。1984年,王笃芳被任命为黄杨木雕厂的技术副厂长,但头顶光环的他并不快乐,因为没有时间创作而一直做着不喜欢的行政工作。三年后,王笃芳毅然放弃了副厂长这个职位,一心在木雕艺术的世界里探索,并创办了王家黄杨木雕研究所。

  作品闻名遐迩

  王笃芳站在民间与学院、传统与现代的交接点上,努力创造自己的风格。他还经常走出去,到全国各地,到农村,到边疆,到少数民族地区,去体验更多的东西,丰富创作灵感。

  他的作品《泼水节》别具一格,在刻画一个腼腆、娴静的傣族少女形象时,他采用了对比和夸张手法,少女全身找不到一条衣纹,只是用那简洁的线条来衬托少女的美感和动感,从而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该作品很快被中央工艺美术馆收藏。

  1991年,王笃芳携三尊《艾青像》作品应邀参加了“艾青作品国际研讨会”。当艾青先生看了这三尊惟妙惟肖的作品后,脱口而出朗诵了几句诗:“从你的手指里流出了一个我/有我的呼吸/有我的体温……”艾青将其中两尊作为珍贵礼物分别赠送给原苏联作协主席、诗人费德林先生和我国台湾著名诗人钟鼎文先生。钟老先生回台湾后曾写信给王笃芳,赞扬送给他雕的《艾青像》“出神入化”,并被钟老先生陈列在他的办公室里朝夕相对。

  王笃芳的木雕作品多次获得国家金奖,有多家国内外博物馆收藏他的作品,他还代表中国民间艺术家先后赴以色列、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阿联酋、埃及等国家进行艺术交流和考察。

  担忧黄杨木雕后继乏人

  王笃芳告诉记者,目前乐清在做木雕的大约有100来人,近年来乐清黄杨木雕在创作题材和创作数量上有所发展,但面临着继承人锐减的问题。除了王笃纯的女儿王京外,王氏家族的大部分孙辈人都不愿在木雕上秉承父业。王笃芳的一儿一女也都没有从事木雕工艺。王笃芳从艺50年来一共带出了20多个徒弟,但现在有大部分都已经放弃,仍然坚持木雕的不多。

  “主要是因为做黄杨木雕的经济收入不高,一般做黄杨木雕的收入都是靠知名度来的,大师的一件作品能卖四、五万元,而手艺一般的人年收入也不过三万元左右。而且真正掌握黄杨木雕这门手艺至少要花十年以上的时间,现在的年轻人都很难坚持。”王笃芳坦言,另一方面,黄杨木雕是特种工艺,只能用来欣赏、收藏,没有实用价值,不能实现产业化也阻碍了它的传承。(温州晚报记者 叶闻菁/文 李立/摄)

          注:王笃芳系民盟乐清文卫支部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