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民盟   ->   盟员风采
李方华:一生都在做教育
来源:温州都市报 日期:2012-03-08 11:17:46

     身材瘦小,眼睛近视,更兼肩背微驼……走在路上谁都以为这是个再平常不过的老人。
      然而,正是“真人不露相”,你也许不曾想到,他就是奉献教育60多年,堪称当代温州教育活字典的李方华先生。
      他是位精力充沛的旅行家,行路登山连年轻人都自叹弗如,3年前还曾在三亚下海潜泳半小时……
 

    教育人生 上山起步

    李方华先生现年83岁,1927年出生于乐清乐成,父亲李閬侯是乐清著名老中医。
 
    李父悬壶济世,志在“医解一方之苦疾”,而他的儿子们却决心从事民族解放事业,要“解天下之安危”。长子李方成1938年就入党从事革命活动,使他家成为游击队秘密交通站。李方华在哥哥影响下,中学时代就积极追求进步,参加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进步学生运动。
 
    1947年,因为被国民党当局列入黑名单,20岁的李方华离开上海的中国新闻专科学校(后并入复旦大学),与其小弟一起来到浙南游击纵队括苍支队(活动于永、乐、仙、临、玉一带),先是参加括苍中心县委的青训班学习,后成为青训班管理者。1947年到1949年,在括苍中心县委领导下,在极其艰苦的游击战争环境中先后举办了6期青训班,为部队、地方培训输送各类干部600余人——这可说是他投身教育之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51年,李方华是乐清县委宣传科科长,兼管宣传和教育工作。为解决师资严重短缺问题,当时他负责主持开办了一期小学教师培训班。
 
    从1952年起,一直到1988年在温师院党委书记任上离休,整整36年间,从中学到大学,从政治教师到校长到市教育局局长,从温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分管教育)到地市合并后的温州市政府教卫体办副主任,他几乎干遍了温州教育领域的所有行当。
 
    而在1988年离休后到现在的21年间,他仍在为教育奉献余热:1988年至1997年,他领衔主编百余万字的《温州市教育志》和《温州市学校概况》;2000年前后应邀出任瓯江高级中学顾问,为这所民办高中延聘了陈庭芳、童平生等多位温州中学知名特级教师;近三四年来则是根据市教育局规划部署,与一批老同志一起筹建温州教育史馆(近期可望开馆)。
 
    而在2002年前的几年间,他还担任温州中学百年校庆办公室主任这一重要角色。百年校庆事务之多,工作量之大,他所承担的任务之重,曾令许多人深为叹服。当时年逾七旬的他,到北京、天津、上海、大连等地,多次召开校友座谈会,拜访温中老校友苏步青、谷超豪等多位院士、专家。此前,温中80周年、90周年校庆也是由他操办的。
 
    60多年的教育人生,李方华说,他深刻地感受到温州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当然,在“文革”前的30年中,政治运动接连不断、左的思潮频频袭扰,更兼爆发“文革”,他的教育人生也是如履薄冰、充满风险的。
 
    李方华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他一起调到教育部门的几位经过战争考验的好同志,如冯增荣(曾任温州市文教局长)、金式荣(曾任温州专署文教局副局长)、汤少林(曾任温州专署文教科科长)等,后来都因一言之失,或成右派,或成反革命,有过不幸政治遭遇,而他能在反右中幸免于难,是1956年前后刚好被派往北京中央教育行政学院,向苏联专家学习教育理论。他虽也曾被列入“某某反党集团”成员名单,终因没有“反党言论”而侥幸逃过一劫。然而,在“文革”中他还是被打成温州教育系统最大的走资派,逃不了关牛棚、挨批斗的命运。
 
   凄风苦雨与春风送暖
 
    当年从事教育工作的风险,在于教育是与知识分子打交道。在极左年代,学校工作的环境和教师命运,一直是随着知识分子政策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李方华走过的这60多年中,有凄风苦雨,也有春风送暖。
 
    他说,新中国成立后有3个时期是知识分子政策落实得较好的。第一次是1951年9月,周总理在京、津高校教师学习会上作了《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报告,强调对知识分子要从团结出发,教育改造要和风细雨……当时他和一些干部被派到学校,根据这个讲话精神开展知识分子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第二次是1956年1月4日,中央召开知识分子工作会议,周总理作了报告,宣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会后制定的“科学发展规划”确定了上百个科研课题,并发出号召,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这次会议后,大批在西方留学的科学家、学者纷纷回国,极大地促进了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但好景不长,1956年下半年风云突变,1957年开始的反右斗争使广大知识分子又陷于苦海。
 
    第三次是1962年3月,周总理、陈毅副总理亲自主持了在广州召开的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代表中央提出,要对反右倾中被“拔白旗”、受批判对象进行甄别平反。陈毅还形象地说这是个“脱帽子”会议,会议精神的贯彻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好局面不久又被“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所干扰,至于1966年后的十年“文革”,更是将广大知识分子置于旷古未有的浩劫之中。
 
    李方华说,在这政治气候多变的岁月中,出现了许多令人难忘、很值得我们反思的现象。如1958年掀起的教育革命高潮,我市曾提出要一年实现“四普及”的口号(普及小学、普及扫盲等);一年之中办了“工、农、医、师、林、水产”等6所大学,结果不到2年,除温医、温师院外,不是停办就是合并为中专……当时的学校不以教学为中心,却发动师生大办农场、大炼钢铁,直到1960年初才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后来“文革”时,小学又被下放给生产队办,教师不发工资打工分等等……这些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乱了教师思想,乱了学校秩序,导致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
 
    教育事业真正春天的到来是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1978年3月和4月,先后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大会,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老九不能走”成为社会的共鸣,多少知识分子为此感念不已!
 
    随着尊师重教、科教兴国的提出,知识分子命运由此彻底改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成为时代共识,教育事业由此得到空前发展。
 
    李方华说,正因为曾有过许多失误,有人把“文革”前30年的教育看成一无是处,对此他不敢苟同。他说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下,温州与全国一样,前30年教育还是取得可喜成果的。他以大量数字、事实,如数家珍地讲了四个方面:一是教育事业得到很大发展;二是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明显提高;三是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四是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如温州中学仅1956年的毕业生中,后来就有16人参加了两弹一星研发。又如职业教育,温州在“文革”前就办有冶金、机械、造船、汽运、轻工纺织、化工、会计、工艺美术、卫生等许多职校(班),为温州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实用急需人才。
 
    校长、局长与后勤部长
 
    当教师,当校长,当教育局长,60多年间李方华在教育领域角色的不断转换,无疑为我市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积累了宝贵经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李方华说,要办好教育一定要有好教师,因此他无论是当校长还是当局长,都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使温州有足够数量合格教师,1954年他任教育局长时,就协助当时的金嵘轩副市长筹办温州师范专科学校(温师院前身);上世纪60年代,又办起了教师进修学校,设立市教育局教研室。他还四处寻访,亲自登门,请来苏尔寿、薛凝嵩、任仕荣、陈垂平、张延彪等知名教师到进修学校任教或到教研室工作,可谓呕心沥血。
 
    稳定教师队伍是“文革”后一项重要工作。当时温州中学多位优秀教师如洪震寰、童平生等都成了校办厂供销员,他出任温中校长后即将他们一一召回。与此同时,他一方面从全市各学校抽调多位各学科带头人到温中,充实骨干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将一些不能胜任高中教学的调到初中部。任温师院书记时,为使几位有真才实学的受聘英语和中文代课教师能安心从教,他出面沟通或派人外出调查,为他们平反冤假错案,落实政策,使之成为温师院不可多得的教授。
 
    在年轻教师的培养使用上,他很讲究方法,上世纪50年代任温中第二校长时,他就提出在初中、高中阶段实行三年轮流跟班执教制度,以老带新,提携新教师;二是他坚持“要学历,但不惟学历”原则,敢于惟才是举,破格使用。当时他曾大胆地让几名温州中学毕业生留校任教,实践一段后再送杭大或浙师大、华东师大进修深造。温中的黄来仪、洪震寰、陈庭芳、童平生等优秀教师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有的还成为全市学科带头人。“文革”后他在温师院任书记,也是不拘一格,广罗人才,潘悟云、张如元等人,就是因为有他和校长的力挺,才从工厂走上高校讲坛,成为知名教授的。
 
    作为校长和局长,李方华还甘当、善当“后勤部长”,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任温师院书记时,住房和煤气供应是教师深感烦恼的问题,于是他就亲自带着后勤部门同志,到南京通过几位早年的学生关系,解决煤气气源;其间他还与市郊大队交涉,收回了原属师院的土地,用以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使一些年轻教师有安居之所,专心教学……李方华还将这种关注延伸到离退休教师身上,因一直兼任温师院离退休教师总支书记,近年来他多次为落实离退休教师的补贴政策奔走于有关部门间,深得离退休教职工的支持。

    天下忧天下游
 
    因为李方华的资历、人望和贯穿一生的实干品格,就教育而言,1988年离休后老先生一直是“身离心不离”。60多年对教育的奉献、守望和期待,使他对教育始终怀有割舍不下的情结,始终保持一种与时俱进的心态。近年来虽已至耄耋之年,仍是好学不止,他学会用电脑上网了解搜集资料,从大学到小学,从国外到中国,从外地到温州,密切关注当今教育现状。除向学校领导建言献策、推荐资料、提供信息外,他还常怀天下之忧,善作务虚思考:教育的公正公平,教育的城乡差别,高考问题,文理分科,素质教育,民办教育发展,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等等,无不在他的思考之中……今年教师节温总理到学校听课、教育部长的人事更替等,都是他所关心、关注的事情……
 
    李方华的晚年生活充实而丰富,教育之外,旅游和集邮(始于1937年)是他的主要爱好。今年83岁的李方华可说是“温州徐霞客”,他书橱中所拥有的大量各国、各省、各市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书籍,恐怕很少有哪个旅游公司经理能比得上。
 
    他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并已周游世界28个国家。他喜欢主题明确的深度游旅,他认为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他将旅游与考察相结合。去年曾独自一人在美国游历40多天,除必去的人文景点外,还专题走访了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和华盛顿州立大学等多所名校。
 
    他的旅友大都是教育界、政界及集邮的老朋友老同事,每次出游二三十人不等。耄耋之年的李方华还是他们的组织者和领队,每次出游前,他先确定游旅目的地,然后从电脑、书籍上寻找资料,确定内容、线路、出行方式等,还编写资料发给大家,部分事务自理,部分交旅游社代办,这样的深度游既省钱又实在,很有收获,绝非走马观花。
 
    今年上半年,他们就先后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河南中原文化考察游和8天的台湾游,前不久,赴福建作土楼考察游,本月底,还将进行为期10天的中东迪拜和非洲埃及游。
 
    李方华的夫人6年前去世,这虽使他不免略感寂寞,但他的4个女儿都孝顺有加。
 
    儿孙绕膝,四代同堂,天伦之乐,更兼在温州教育界备受尊敬的德高望重,使他常有越活越年轻、桑榆未晚乐陶陶之感。

(作者:沈绍真 来源;20091118《温州都市报》)